正文卷 第一百三十五章 皇亲国戚
第136章 皇亲国戚
假钱案所有起因,就是因为以杨德水为首的势力想要收回飞钱管理权,使之归于户部。
而本来管着飞钱的虞逸春,以及背后的太子势力,开始搅乱这件事。
虞逸春先透出风声,让武安县主簿和飞钱商会总会长孙文华加急赶置假钱,先制造一波风浪,让商会做出警惕。
然后虞逸春出面,将提前准备好的太子府银交给林家,让他做顶梁柱,顶住后面真正假钱的攻势。
所以城外工厂完全就是为了预警做出来的,所以假钱才如此粗糙,跟后来精心谋划的假钱没得比。
“那么驱毒人的事......”许云溯再问。
虞逸春摇头:“我们的势力,只有器宗的人协助。城外制假工厂,安置的破坏装置也是法器,许公子去过那里,应该有所了解。”
许云溯当然知道,当时差点被炸成没有二弟的公公。
“所以说驱毒人,你们都不认识?主簿和孙文华也不认识?”许云溯问。
虞逸春点头:“都到这个份上,我也没必要瞒着许公子,药门的人跟我们没有牵扯。我也不清楚你们为什么抓到驱毒人,他又为什么在衙堂上指证两人。”
许云溯略一思考,突然明白,然后说道:“如果说驱毒人是对方故意放给我们的,那事情就很明朗了。”
虞逸春略一皱眉,许云溯就继续解释道:
“虞大人提前做假钱故意扰乱他们的计划,他们肯定也有所防备。所以放出一个高手,故意指证主簿和孙文华,然后杨大人带走两人,肯定就能供出虞大人来。”
“如此一来,不管虞大人之后如何谋划,但你在前面的假钱案上就脱不开身,杨大人可以借此攻讦你,上达天听抓你,你根本逃脱不开。”
虞逸春听完,出了一身冷汗。
若是真让杨德水带走季白和孙文华两人,那自己就先折进去了。
太惊险了!
他如实说道:“刚才衙堂上,我努力留住两人,纯粹害怕自己暴露,根本没有许公子想的那么透彻。太惊险了!”
幸亏用太子府银假充税银,略微胜过杨德水,这才让他愤然离场。
许云溯这时叹息道:“但明日的事情依然处在危崖边,杨大人非得在酉时看到我们平叛混乱,方才不能借假钱一事收回飞钱,可这事十分困难?”
虞逸春问道:“银子如何了?”
许云溯摇头:“实话来说,不够用。”
虞逸春满脸沉重:“太子十年来不在京师,无法向官员要银子,这些银子还都是每年的俸禄。但三百万之巨,已是极限,无法再调配出更多了。”
许云溯捕捉到一个重点,太子不在京师。
而且有十年之久!
难道这十年都在剑宗巫峡?
在原主的记忆里,大魏几乎没有其他皇子,而且在十五年前景澜公主死后,大魏便再也没有公主了。
也就是说太子是当今皇上唯一的子嗣!
这么一位东宫储君,还是没有替代者的那种,重要程度与皇帝老儿几乎持平,为何不在京师?
又为何在京师千里之外的剑宗?
还是与巫族的交界边境?不危险吗?
许云溯刚想开口,但虞逸春就摇头道:“太子之事,就算我等官员也无法得知其中具体概况,我知道的就是他不在京师而已,就算许公子想知道我也没法告诉你。”
许云溯心中惊疑,他一个三品大官,还是中枢计相,竟然不知道太子去了哪里?
难以置信!
所以说自己能与太子搭上线,纯属偶然?还是冥冥之中有人相助?
虞逸春接着说:“是太子与我暗中联系的。”
许云溯却满脸严肃道:“历代朝堂,皇帝最害怕的就是朝臣与太子牵扯太深,免得自己提前被逼退位,那虞大人就这么告诉我你与太子有联系,不害怕吗?”
虞逸春吹了吹茶叶,缓缓道:“圣上身体不好,他希望太子能尽快交接皇位。”
许云溯这时就差不多明白了。
虽说电视剧有很多皇子夺嫡事件,但那是因为老皇帝不想让权,再加上皇子众多,所以才会发生父子兄弟相杀的悲剧。
但是如今的景佑帝只有一位皇子,而且他自己身体多病,所以最大的希望就是安稳交接皇位,把祖宗基业传下去。
虞逸春嘀咕道:“皇室命运多舛,人丁凋零,已经三代单传。当今圣上十五岁即位,一直到景佑十一年,二十六岁时才生育太子。”
“可以说太子是目前大魏全部的希望,我也是希望太子能安稳回来即位,虽然我并不知道他目前在哪里。”
听完虞逸春的话,许云溯对于大魏皇室已经有更深的了解。
前世君王早早就离世了,剩下未成年的景佑十五岁登基。
作为一国之君,景佑帝有皇后,有众多皇妃,天天春宵苦短日高起,结果即位十一年才造出来唯一一个子嗣,可见其皇室男丁生育堪忧。
所以景佑帝对于太子倾注全部心思,恨不得把朝堂所有官员都交给太子,手把手教给他如何治理国家。
但是太子因为某些特殊原因,不得不远离京师。
今年是景佑三十一年,景佑帝十五岁登基,所以今年四十六岁了,按说一个普通人应该还在壮年,但是依皇帝孱弱的身体,可能四十六就油尽灯枯了。
那么神光太子今年是二十岁,比自己大一岁。
许云溯再次问道:“太子是国家未来,皇帝也想把国家交给他,那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阻力?”
虞逸春道:“当然是因为别有用心之人的阻挠。”
“什么人?”许云溯丝毫不怕,立即就问。
虞逸春今天晚上也彻底放飞自我,他不觉得许公子是那种告密的人,所以说话毫无顾忌:
“皇亲国戚!”
四个字,重如千钧!
这是压在整个朝堂之上的力量。
大魏太祖以臣子兵变建国,所以对臣子防范尤为深重。
为了防止臣子擅权,太祖制定了许多规则,就比如权臣不上一品,意思是一品高官不允许掌握实权,只是太师、太公那样的荣誉头衔。
另外一条,国家最高的权力机构尚书省分为左右丞相,互相制衡,而且由皇亲国戚担任,彻底杜绝臣子擅权。
太祖之后的各个君王,一直在加强军权和削弱臣子权力,每个重要岗位都设置多名官员,互相牵制,决不能由一人独掌大权。
最典型的就是掌握财权的三司,杨德水是最高长官三司使,但是比他低半品的盐铁使虞逸春却能反对他,两人谁都不服谁,所以最后决策权还在皇帝那里,这就完成了最高集权。
这种制度虽然加强稳定,但是弊端也很明显,最显着一条就是冗官居多,国家养了太多不干活只吃喝的官员。
另外就是官员相互扯皮,严重阻挠国家机器的发展,致使国家疲弱,军队战斗力严重下降,被妖族打的连连求饶,只能割地赔款!
如果说皇帝强势,臣子疲弱就算了,但是最近几代的皇室都是单传,且年纪轻轻就驾崩了,皇帝也掌握不了大权。
作为一个人族唯一超级大国,皇帝和臣子都无法左右朝堂,那么另外一个大势力就登上历史舞台。
皇亲!国戚!